2025年7月8日至9日,吉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水稻高产抗病品种筛选与示范岗岗位专家李彦利及团队成员、水稻通化综合试验站站长韩康顺团队等一行人赴柳河、辉南、东丰等多个示范基地,围绕水稻生长孕穗期管理技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指导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与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提供精准技术服务,全力保障水稻生产中后期管理科学有序推进。
畅叙农技经验,促进农业振兴
岗位专家团队、试验站团队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社及米业负责人开展座谈会。会上,李彦利专家结合吉林省“千亿斤粮食”目标,强调了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在提升水稻产业竞争力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通化市农科院近年来选育的"通禾861"等品种,不仅在食味品质鉴评中屡获金奖,更具备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可作为当地优化品种结构的重点推广对象。韩康顺站长则从产业融合角度提出建议,鼓励合作社、米业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通过"科研+基地+加工"模式实现优质优价。
接着专家团队与基层技术人员针对当前高温、汛期来临的气候挑战,从涝害后次生灾害防治、前期肥料管理和田间长势对穗肥施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还围绕病虫害联防联控机制展开讨论,明确了以"早监测、早防治"为核心的防控思路。
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指导服务
座谈会结束后,专家团队到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指导。专家们仔细查看了水稻的生长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合理化建议,水稻处于孕穗期应保持3-5cm浅水层,抽穗开花期后应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法。针对夏季雨水增多可能引发的稻瘟病风险,李彦利专家结合田间实拍图片,详细讲解了叶瘟初期的识别特征及防治药剂选择。
在柳河县示范基地,李彦利专家重点指导了水稻直播技术推广。结合团队多年研究成果,从产量、米质、除草技术为切入点,系统讲解了直播技术的操作要点,包括品种选择、播种量控制及苗期管理,并强调,直播技术目前是节本增效技术,而非高产增粮技术,保苗、除草是直播稻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此外,通化试验站团队与柳河县推广站共同开展赤眼蜂放蜂与覆膜除草机插秧技术的跟踪调查工作。
创新培育良种,绘就增产丰景
此次下乡指导中,专家团队特别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李彦利专家介绍,其团队选育的"通禾8501"、"通禾829"、“通禾861”等品种,被列入吉林省苗头型与成长型品种与吉林省主导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在吉林省高产品种竞赛中表现优异,更在全国食味品评中获得金奖,为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种源支撑。韩康顺站长就目前试验站筛选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新品种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并对通化稻区下一段种植品种储备情况与当地科技人员、种植户进行探讨。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服务成效
吉林省水稻产业体系通化综合试验站通过建立"专家+基地+农户"的长效服务机制,确保技术指导常态化。韩康顺站长表示,试验站将继续依托水稻产业体系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品种创新与技术集成,推动通化水稻产业向高产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此次下乡调研活动,通过精准的技术帮扶与科学的管理指导,不仅解决了农户在水稻种植中的实际难题,更通过品种创新与产业融合,为通化市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更多高产抗病品种筛选与示范推广,以及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的落地实施,通化水稻产业正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目标稳步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助力乡村振兴贡献着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