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40年,其前身为“通化省立劝农模范场”;1945年,通化实验农场;1956年,通化地区农业试验站;1959年,通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4年从通化市东昌区江南村迁到梅河口市海龙镇,1995年改称为“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一所地市级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现有国有土地1000亩,其中行政用地200亩,科研用地800亩,全院共设16个机构,有海南育种基地1处。
近年来,通化市农科院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强院兴农”的奋斗目标,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公益性服务研究,为本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品种与技术保障。
聚人才强科研力量。为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我院推出科研行政一体化,促进科研系统形成合力,提升科研水平;实施“练苗计划”,选派优秀科研骨干到省农科院挂职锻炼,加快人才培养;开展“创新突破,富民强院”学术交流活动、“院内田间大比武”活动,激发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全院现有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5人,吉林省高层次C类人才1人、D类人才5人,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个人贡献奖1人,吉林省青年人才1人,省市级劳模2人,吉林省粮食先进工作者1人,吉林省创新创业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科创专员3人。
强科技助创新发展。通化市农科院先后申请并获得各级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个;省级项目31个;市级项目9个,项目总经费906万元。通过审定品种41个,其中水稻品种26个,玉米品种10个,大豆品种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项,其中水稻2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水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3项,全国农林牧渔业丰收奖1项。在国际国内发表科技论文34余篇,其中SCI 1篇。获得“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吉林省高素质农民个培训基地”、“吉林省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称号。
水稻优良食味新品种的选育取得重大突破,选育出的通系933、通系945、通系943和通禾861获得全国优质稻(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其中通系933,荣获首届金奖(获得时任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亲自批示),对引导水稻育种创新方向、实现水稻优质优价发挥积极重要作用;通禾8501和通育271两个水稻品种在2024年吉林省农作物高产品种竞赛活动中获得二等奖,成为全省仅有的两个亩产超过750公斤并获奖的水稻品种,为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品种保障。
抓合作促成果转化。我院在国家大力提倡“科企合作、联合攻关”的前提下,以育种团队为单位与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青岛清原农冠种业等多家国内大型种业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创经济效益600余万元,为育种工作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成功举办了“南北学院”第一届玉米育种交流研讨会,参会人员达到200多人,交流种质资源100余份,实现了由经验交流向资源交流的转变;与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科技学院、丹东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技术和人才交流平台,有效推动育种联合攻关再上新台阶。
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在新品种选育、成果转化应用、科研团队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踏上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征程,推动农业科研事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