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利,男,出生于1972年2月,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1996年吉林农业大学毕业。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所栽培三室课题主持人,兼任水稻所所长。从事水稻栽培及育种研究工作。省作物学会理事,北方稻作协会理事,省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和贵州省科技厅特聘专家。
一、所获荣誉
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省第十三批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第五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省农业科技教育先进个人。
二、获得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省推广一等奖1项。
三、审定品种
国审水稻品种1个,省审水稻品种15个,其中农业部主导品种2个,省主导品种6个,省超级稻品种1个,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种1个,获植物新品种权4项。
四、完成项目
主持省科技厅项目3项,主持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1项,主持省人社厅项目1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2项。
五、论文著作
表论文13篇,第一作者6篇,通讯作者5篇,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
六、承担试验
国家及省产业体系各1项,负责省纯度和白叶枯抗性鉴定,食味及联合体区试负责人。
七、成果转化
通禾899、通禾66、通禾99、通禾836、通禾858、通禾835由于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被农户积极种植后累计推广1871.2万亩,通禾899和通禾66为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和通化通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造产值2.1亿元,实现4318.1万元新增利润。上述6个品种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累计新增稻谷62412.1万公斤,新增产值17.7亿元。上述品种的育成为我省的粮食安全和品种更新换代做出重大贡献。
八、新技术推广
有机稻米规范化生产配套栽培技术、超级稻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是我院立科研项目。立项后,该同志始终从事此两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此项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北方稻区具有高产、节本、提高出米率和增加经济效益等诸多优点。连续两年针对有机稻米规范化生产配套栽培技术、超级稻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组织课程培训,并结合省水稻产业体系,亲自在全省进行巡回授课,受到各地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欢迎,反响热烈。据不完全统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多达3000人次。所以该两项技术迅速在省内推开。此两项技术的研究已被广大稻农和稻米企业普遍应用,有机稻米规范化生产配套栽培技术被省政府列为有机稻米生产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九、学术创新点
1、通过13项栽培因素对北方粳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试验研究,明确了每项栽培措施对粳稻米质及产量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比较完善的优质米及有机稻米规范化生产技术。为我省提高水稻品质,提高优质稻谷的产量提供科学依据。该项技术的研究,在全面系统地提出水稻栽培因素对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的研究方面,属国内首例。
2、通过用通35和菰(禾本科稻族菰属),采用DNA整体导入法进行杂交,重新获得了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性状各异的菰稻中间材料。充分应用地域和血缘两个远缘远距的杂交方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后代选择空间,育成了我省首个以远缘杂交为亲本的新型超级稻品种(2011年水稻品种通禾836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确认为吉林省超级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