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特邀四位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
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特邀四位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04

2024年11月14日,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科专业建设,拓宽科技人员学术视野,我院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段灿星博士、翁建峰博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夏来坤博士、吉林省农科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宋新元博士到我院作关于玉米生物技术、植物保护方面的学术报告。我院院长朴洙满、副院长姜立雁、科研处处长夏海丰、玉米所所长董本春、副所长李福林、植保所所长李晓光以及院全体科技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姜立雁同志主持。


段灿星博士现任作物种质资源抗逆和品质性状评价创新团队首席、国家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委员。长期从事玉米抗病鉴定评价、抗性发掘与机理解析及玉米病害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种源GG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承担国家玉米区试、北京市玉米区试。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3部参编5部,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翁建峰博士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解析与种质创新工作。以玉米主要病害抗性提升为导向,挖掘了玉米粗缩病、大斑病、灰斑病、南方锈病和穗腐病等抗性位点基因,开发功能标记并建立了抗病改良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将优良等位变异用于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学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参与选育玉米新品种10余个。

夏来坤博士现任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评价与栽培生理研究。

宋新元博士现任基因发掘与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吉林省作物转基因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国家转基因标委会委员、农业农村标准护士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长链DNA组装、分子叠加与安全应用研究。主持课题40余项,申请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宋新元博士作了题为《新型生物育种玉米研发思考与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中详细讲解了转基因玉米审定的现状和玉米抗性基因的转入、表达和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在常规育种技术基础上对转基因现状有了近一步的了解,为常规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结合快速选育优良品种提供了新思路。宋博士希望两家农业科研单位能够在玉米育种、种质资源创制等方面深入合作,快速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玉米新品种。


段灿星博士的学术报告题目为《我国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态势与品种抗性的研究》。报告介绍了玉米主要病害的类型、分布及抗病鉴定的价值和意义,讲解了抗病基因的挖掘及其鉴定手段,让我们了解玉米品种抗病基因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今后的玉米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方向。


夏来坤博士作的学术报告题目是《玉米品种审定若干问题交流》。通过植物新品种审定的相关政策文件与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分享了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典型实例,为我们在品种审定材料撰写、编辑等方面做出实用性指导,对我们更高效的通过品种审定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翁建峰博士的报告题目为《玉米抗病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GMGL36的产生及作用,GMGL36对常规育种者更有实用价值,更多的体现了上游公益单位的责任与担当,对攻克中国玉米创新种质资源的提升,对未来玉米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的商业化提供了具有价值的技术支撑与参考。

会后姜立雁副院长对4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两点感受:

1、通过4位专家的报告,拓宽了我们地市级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眼界,使我们在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2、从交流的内容看,我们地市级科研单位对育种新技术、新手段了解不够充分,还需继续努力学习。期望我们底盘品种和上级科研单位的技术紧密结合,进而搭上玉米育种快速发展的列车。

朴洙满院长在总结中表示,此次学术报告会主要针对玉米科研在研究方向上的弱项,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各位专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宝贵经验、前沿研究成果和独到的见解,为玉米课题科研方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为我院科技人员带来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同时,这次交流也为我院科技人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希望农科院与各位专家能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科研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攻克科研难题,推动玉米科研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版权所有: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    邮编:135007
电话:0435-4715158 传真:0435-4715158
 吉ICP备14001436号

  • 视频号二维码

  • 快手二维码

  • 抖音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