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发,男,1964年生,汉族,吉林柳河人,中共党员,副院长,二级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延边农学院农学专业,2001年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1987-1996年从事大豆育种工作;1992年开始兼搞玉米育种工作;1996年主持玉米二室育种工作;2002年12月任副院长;2018年1月聘任二级研究员。
一.审定品种
1.大豆:主持完成审定通农10、11、12、13、14号高蛋白大豆品种。
2.玉米:主持完成审定通育98、99、100(国审)、105、112、通科007、通育1101、通育189玉米高产优质新品种。
二.获奖情况
1. 1995年大豆通农10号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银奖;1996年大豆通农10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
2.1998年大豆通农11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通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并获199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二等后补助。
3.2000年大豆通农12号获吉林省科技厅农作物品种后补助。
4.2001年、2002年大豆通农13号(百粒重30g)、通农14号(百粒重10g)分别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
5.2003年大豆品种通农12、13、14号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
6.2003年“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
等奖,参加者。
7.2006年玉米通吉100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
8.2011年玉米通育99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
9.2012年玉米通育112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
10.2013年玉米通育98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
11.2018年玉米通科007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
三.品种保护
1.玉米通育98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020015.1
2.玉米通吉100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020003.8
3.玉米通育99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040153.x
4.玉米通育105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060525.9
5.玉米通育112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060526.7
6.7个玉米DH系已经申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
四.国家发明专利:
1.一种超多行数玉米DH系通15D969的选育方法,已发证(2018)。专利号:ZL 201610726826.5.
2.一种玉米高容重高配合力自交系通29396的选育方法,完成初步审查合格,申请号:202010698483.2.
五.发表论文
先后在“遗传”、“大豆科学”、“作物杂志”、“玉米科学”等刊物共发表 40余篇。
六.成果转化效益
带领本课题组在“十五”至“十三五”期间,利用科技成果进行
技术开发和转化中,创社会效益10亿元;为本单位创收2000余万元;其中品种转让收益500余万元。
七.主持项目
1.吉林省“双十工程”科技攻关项目,玉米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与品种选育(2011ZDGG002-2),副组长(2012-2014)。
2.通化市人才团队建设项目(2019-2021)。
3.通化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8XM09)。
4.吉林省农业重点研发项目(20200402022NC)“高配合力、优质、绿色玉米DH系创制与新品种选育”。
5.通化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高淀粉、高产、多抗玉米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2021-2022)。
八.个人荣誉
1.1995年被评为通化市青年科技标兵。
2.1998年被评为通化市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3.2001年“雷氏杯”梅河口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
4.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第七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
5.2002年获得吉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
6.2005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7.2005年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选。
8.2008年吉林省作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玉米专业学组副组长。
9.2009-目前,吉林省12582农信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专家。
10.2010- 2012,《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理事会成员。
11.2011.1-目前,《农业科技通讯》杂志编委会委员。
12.2014.8-2015.12,第七届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13.2014.10-2019.10,中国作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
14. 2020.8—2024.8,吉林省作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九.当前玉米育种工作
1.玉米单倍体育种工作正常化。单倍体育种不仅体现在缩短时间上,更主要是拉近了育种目标与实践的距离。通过8年实践,单倍体育种已经取代常规育种,实现DH系批量产出,并审定品种(通育189: 蒙审玉2020014)、升入国家东华北中早熟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2.单倍体育种规模适当。年杂交诱导单倍体粒10万,海南自然加倍年获得自交结实穗数500个左右,年选择出综合性状优良DH系100份左右投入配合力测定,年参加东北各省区筛选试验组合达30个左右。目前正在尝试本地化学加倍方法。
3.群体遗传学有突破。在自然加倍育种实践中,在群体遗传学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有所发现:即显性质量性状的单倍体植株花粉结实能力显著强于隐性性状(作物杂志:2017(5):61-65;玉米科学:2021,29(2):23-28),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目前正在进一步实验验证。